规模首超银行理财,公募基金靠什么站上“C位”?

尚怡达人 2023-10-05 4653人围观 股票投资新能源能源债券

在理财市场“风云变幻”的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成功坐上第一把交椅。

上半年市场行情不如人意,不过公募基金却上位成资管行业的一哥。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则是居于次位。

从公募基金上半年表现来看,债基、货基一路狂飙。在权益市场,ETF的表现也极为亮眼。不少基金公司都在玩命发行相关产品,整体来看二季度净申购甚至超过1766亿份。

此消彼长,银行理财则是经历了两度破净潮,此外,银行理财子固有的通病,即投研能力不佳、固收产品不亮眼、权益产品差劲等,也让投资者弃之如敝屣。

公募基金规模反超银行理财

9月初,根据中基协发布的数据 ,截至今年6月末,公募基金规模27.69万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同期银行理财市场25.34万亿元的规模。

据悉,在2022年年底,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公募基金的规模为26.03万亿元。也就是说,公募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2.35万亿元的反超。

这也并非意料之外的事情。从二者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公募基金在2018年至2021年的规模分别为13.03万亿、14.8万亿元、19.89万亿、25万亿。同一阶段,银行理财的规模则分别为22.04万亿、23.4万亿元、25.86万亿元、29万亿。

可以看出二者是此消彼长的,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增长明显放缓,4年间的增长规模不足7万亿元。相比较之下,公募基金可谓是狂飙突进,规模增长近12万亿元。

2023年,公募基金一举反超银行理财,主要依赖于货基和债基。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型基金的基金规模增长最多,增加了9419.78亿元,债券型基金次之,增加了7169.51亿元。

而债基则是依赖于机构资金。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为了弥补投研与主动管理能力的弱势,理财机构加强了主动委外型管理,公募基金配置比例由2022年底的2.7%上升至2023年中的3.2%。

该研报进一步指出,银行理财前十大持仓中,公募基金具体投资分类上,中长期纯债基金占比最高,达到30.84%。从投资分类上看,截至2023Q2,理财公募基金投资中,占比最高的是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占比为30.84%,相较2023Q1的28.15%上升2.69%,其次为短期纯债型基金,占比28.18%。从增量变化上来看,短债基金占比季度环比增长了10.96pcts,而一级债基减少最多,季度环比收缩了8.99pcts,显示在赎回潮的影响下,理财把风险管理放在重要位置。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则是略显失意。受到资管新规的影响,其理财渐失民心。就在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千余款产品两次跌破净值,引发投资者赎回。

ETF成公募基金冲规模的利器

细究公募基金扬眉吐气的背后,债基以及货基之外,或是因大力发展ETF基金。

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股票类ETF规模从2022年末的1.07万亿元增长至1.24万亿元,约占股票型基金增长量的84.45%。

同时,二季度净申购达1766.34亿份。其中,其中有3只产品净申购额超百亿,即华宝中证医疗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易方达沪深300医药ETF,期内净申购额分别为153.85亿份、140.85亿份和127.59亿份。

从基金公司的动作来看,加速发行ETF产品已成业内共识。进入2023年下半场,ETF依旧是资管行业的热门产品,甚至出现了单只ETF基金规模超千亿元的现象级产品。在今年的8月7日,国内诞生了首只规模超过千亿的股票ETF,由柳军管理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当日总规模超过1015亿元。

基金公司“卡位”ETF产品也不难理解,在市场风格较为跳脱的当下,具有分散风险特征的ETF产品无疑令一众投资者痴迷。

不过,优势明显,基金公司蜂拥而至,抢首发成为众多公募的惯用手段。数据显示,同质化产品中,“首发”的两只产品规模占比平均为67%,规模最大的两只ETF规模占比平均为74%。

根据梳理,在今年6月末,富国、易方达、广发、华夏共同申报了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ETF。此前在5月份,富国、博时等8家基金均申报了中证算力基础设施主题ETF。

可以说,同质化严重已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在相同主题之下,投资者更加青睐于规模大的基金公司,这也就导致了ETF市场“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特点。

银行理财“先天不足”

规模首超银行理财,公募基金靠什么站上“C位”?

除了政策因素之外,银行理财也有其自身的“桎梏”。

投研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资管机构的“金刚钻”,不过银行理财在这方面并不强。理财子公司的招牌产品依旧是现金管理类和固定收益类。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银行理财在固收类产品上多有发力,相关产品也并不突出,去年11月银行理财产品中,固收产品中超过2000只产品跌破净值。而公募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富国基金、博时、交银等在固收产品的表现有目共睹,明星基金经理频出。

固收产品不突出的同时,权益产品表现差劲是所有银行理财子的通病。根据中国理财网,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旗下存续的权益产品合计34只,仅有7只产品的累计净值在1元以上,其余皆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回撤。其中,光大理财旗下的阳光红系列,即阳光红新能源主题,阳光红安全卫生主题精选的累计净值分别为0.4834元、0.5694元。

产品不给力,这直接影响到了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的募集,甚至出现了百元规模的产品。根据南通理财数据,2023年1月实际募集规模最小的一款产品为中邮理财邮银财富添颐·鸿锦最短持有365天1号(安盈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规模仅664元。

去年12月份,信银理财信颐增强目标风险型两年持有期 4号理财产品,仅募集201元。

募集难之际,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各显神通“拉客”。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已有包括招银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公司宣布降低部分理财产品费率,涉及多款理财产品,部分产品销售服务费率由0.30%下调至0.15%,甚至部分理财公司声称要推出“0费率”产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来银行做理财的人都是希望稳定,但是现在理财确实不稳定了。另一方面,从专业角度来说,可能基金公司比理财公司更专业。虽然理财公司也在招聘专业人士,但毕竟刚刚经历净值化,理财公司在市场运作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

众所周知,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产品的销售上,主要依赖母行渠道,占比大概在80%。过于倚重银行渠道也意味着其竞争力不强,市场化不足。

而反观公募基金,其除了与银行进行合作之外,亦是将目光放至互联网平台,其中天天基金网、蚂蚁基金在公募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蚂蚁基金权益类保有规模5545亿元,非货类保有规模12667亿元;天天基金权益类保有规模4633亿元,非货类保有规模6041亿元。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