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成势见效

尚怡达人 2023-12-26 23535人围观 投资能源金融医疗基金

  一、汇聚高端资源,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院地合作”建强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创新平台体系,探索“地方推动+院所技术牵引+N个研发团队”模式,院地联合建成运营光子技术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建成核技术医学转化等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200余个,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20项,以核医学为主攻方向的涪江实验室正加速建设。“联合攻关”凝聚科技创新力量。聚焦国家重大创新需求,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在绵牵头企事业单位围绕行业领域开展技术突破,主导制订一批技术标准,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九洲集团研制的北斗三号导航民用芯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华丰公司牵头制定中国电源连接器第一个国际IEC标准,玖谊源研制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等“绵阳造”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东材科技开发5G通讯用乙烯基树脂填补国内空白。“云上两城”汇集高端创新资源。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深入开展“招院引所”行动,加速推动全球、全国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通过“云端”汇聚科技城,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截至目前,“云上两城”已入驻哈工大等23所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学等29个顶尖团队,电子科大团队研制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复旦大学团队开发的蛋白酶复合材料已实现市场化应用。

  二、创新转化机制,打通供需两端“中梗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机制。创新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聘请1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遴选69名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出台《支持科技助理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十条政策措施》,提出“1+1+N”(1个科技助理+1个科技助理所在的原单位+N个科技助理背后的校友会、朋友圈等群力量)模式。持续开展进院所、进高校、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需求与院所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对接和合力转化,已遴选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700余项、完成对接400余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31项,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供需“两端”。健全院校科技成果溢出转化机制。建立健全院地、校地对接机制,创新实行“一专项工程、一市级领导、一牵头单位、一工作专班、一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制定院所高校需求建议、可转移转化成果、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配套项目等“三张清单”,促成470项重大任务落地落实。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稳步推进市农科院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2.0。探索“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模式,中物院与长虹集团合作建设的X射线FLASH放疗项目,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医用直线加速器供应商。建立科技成果携手转化机制。深化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高水平运营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之一,获评“中国十佳会展城市”。加强与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常态化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系列活动。探索开展项目“揭榜制”组织模式,实行“赛马”“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方式,成功举办两届科技城“揭榜挂帅”榜单发布专场会,面向全国发布9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深化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成势见效

  三、丰富关键要素,厚植创新生态“新沃土”。创新“全周期”金融赋能。聚力打造“科创+人才+金融”创新生态圈,出台“金融十条”,实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千帆计划”,组建川渝首家总行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2家科技支行、17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批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建成运营“科创基金小镇”,入驻金融机构12家、管理基金32支、管理规模近300亿元,有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获批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证券交易所在绵设立中国(绵阳)科技城服务基地,绵阳成为全国首个拥有沪深北证券交易所服务基地的地级市。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开展融资创新,如绵阳市商业银行推出科创e融、票e池、链e通e单、仪器设备贷、成果转化贷等融资产品,其中:仪器设备贷、成果转化贷被纳入“绵阳市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信贷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补偿范围。创新设立科技保险支公司,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等特色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80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30亿元。打出“组合拳”汇才引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人才十条”,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组建四川省首家国有人才发展集团,成立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绵阳)。开展大规模引才行动,在全国范围聘请77名科技城“招才引智”大使,组建17个招才引智小分队,打出“带编进校一站式引才”等组合拳,近两年累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6万余名,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加快形成。全国首个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在绵启动建设,截至目前,绵阳已拥有国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2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6万人,均居四川省第2位,是四川省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探索“共享型”科创服务。围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创新服务链条,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全国唯一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收录企业1.3万余家、科技成果4.5万余项。建成全国唯一的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与140余家院所、高校、机构合作开放仪器设备近7500台(套),形成19万项数据能力指标,累计服务院地企事业单位近5万次。建成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绵阳分中心,成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5件,居四川省第二位。

  四、深耕优势领域,推动创新产业“结硕果”。瞄准创新产业主赛道。立足科创优势与产业基础,实施“新赛道”卡位竞速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新型显示、新型储能、磁性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把“新赛道”跑成“主赛道”。推动院所、高校、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加速集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连接器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型显示、无人机、核技术应用3个产业集群入围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我国西部首颗自主研制C波段平板可折叠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涪城一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FLASH放疗技术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项目加快实施。建好创新产业主阵地。整合多部门创新支持措施,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试行)》,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创新主体引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创业。采取“院地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与中物院合作共建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已签约先通医药等11个项目,总投资155.05亿元。采取“院所许可+技术转让+地方配套+平台融资”模式,与中物院合作共建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签约中久大光等22个项目,总投资69.59亿元。采取“一个研究院所、一支领军团队、一个实训基地、一支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模式共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1”到“30”的蝶变。壮大创新产业主力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各类高水平创新团队、实体研发机构引进,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孵化服务体系,根据创新企业类型、规模分类开展培育,全市众创空间总数达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35个,在孵企业2700余家,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分别达18户、709户、35户、5户(个)。长虹集团、九洲集团入围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九洲集团入围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名单、是四川唯一入围的地方国企。

  (吴雨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