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力量

尚怡达人 2023-12-31 73283人围观 投资经济科学董事商业

  最近看到了一篇体育评论。文章分析的是2019年男篮世界杯。当年,美国队输给了法国队,未能进入四强。

  美国男篮也会输?

  是美国队没有派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球员来吗?还真不是。问题是,美国队来的确实是NBA球员,法国队来的也是NBA球员。这意味着,有NBA球员已经不能保证进四强了,得有NBA巨星才行。

  至此,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球星,关键是球星。

  文章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球星的重要性甚至堪比主教练。主教练能协调战术打法,但不可能提前预判场上的所有情况,进而安排好每位球员的每个动作。匪夷所思的进球、神来之笔的组织、碾压式的速度与对抗,都是以球星为核心的。如果将比赛比作宴席,主教练是厨师,球员是食材,再牛的厨师也不可能把一盘香菇菜心炒成葱烧海参。

  事实上,还真有科学家专门就明星效应作过研究。

  物理学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曾在其2019年出版的著作《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中引用了一个研究结论:一个大学如果能请到一位超级学术大腕,就能把自己这个系的“科研产量”提高54%。不过,这个成绩并不都是大腕自己干出来的,其个人能力是一方面,带动效应是另一方面。

  先来看前者。

  此前,有研究机构专门统计了程序员社区GitHub上的项目合作情况,发现大腕对团队的贡献度远超人们想象。

  1968年,有人在美国加州搞了一次编程比赛,参赛选手都是刚入行的见习程序员。他们每人都会得到一个小信封,里面装着一系列编程任务和纠错任务。猜猜在两个小时的比赛时间里,最棒的程序员的工作效率是普通程序员的多少倍?答案是:编写代码速度是20倍、排除错误速度是25倍、程序运行速度是10倍。

  奈飞(Netflix)联合创始人兼前CEO里德・哈斯廷斯曾专门写过文章:“以前我认为,给定一个项目和预算,与其花大价钱请一位大腕,不如雇用10位到25位普通程序员。这么多年过去,我意识到,我错了。最好的程序员的价值不是10倍,而是100倍。”

  其实哈斯廷斯的表述还算是保守的,比尔・盖茨的说法是10000倍。

  再来看后者。

  学术圈里盛传一个梗,是关于杨振宁院士的。有人问老先生,做研究有没有什么诀窍?杨振宁回答:“盯住领域里最牛的那几个人,看他们正在干什么,跟着干就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明星的带动效应。首先,能称得上明星的人都对趋势有着令人惊叹的敏感性,跟着明星做事出错概率低;其次,明星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只要一个团队有了明星,就会有更多人才慕名加入,团队原有成员也会加倍努力,使得团队整体能力呈指数级上升;最后,明星在带动自己团队的同时也会在客观上压制其他团队,想想看,如果你是投资人,要捐助一笔巨款支持学术研究,你会投谁?

  至此,明星很重要,实锤。

  但有明星就万事大吉吗?未必。

  还说NBA。

  1992年,美国男篮派出“梦之队”征战奥运。这支队伍囊括了当时NBA大量顶级球星,包括查尔斯・巴克利、拉里・伯德、帕特里克・尤因、埃尔文・约翰逊、迈克尔・乔丹、斯科蒂・皮蓬和卡尔・马龙等。他们都是顶级职业球员,战绩辉煌。但在集训第一个月的一场比赛中,“梦之队”以8分之差输给了大学生联队。用迈克尔・乔丹的话说:“今天我们被绞杀了。我们失去了协调性,还缺乏连贯性。”斯科蒂・皮蓬则说:“我们不知道如何配合。”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像“梦之队”这样“分则天下无敌,合则一摊烂泥”的情况并不鲜见。正如肯文・史密斯博士和大卫・伯格博士在他们的著作《群体生活的悖论》中所说,个人评价体系由于只存在单一维度,因而是最简单的。相比而言,群体评价体系就复杂多了,竞争关系、个人喜好与性格等各种矛盾交织,信息隔离、各行其是乃至互相拆台等情况交织,导致群体能力与个人能力之和并无明确对应关系。而且,越是由优秀个体组成的群体,越容易爆发激烈的矛盾,弥合分歧的难度越大。

  很多公司高管也表达过类似体会。根据三位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所著的《卓越领导者的思维模型》,只有6%的人力资源高管敢说,“我们的高管团队是一个协作良好的团队”。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上市公司CEO都或多或少地吐槽过自家的高管团队,“个个都是领军人物,但彼此间竞争激烈”。

  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梦之队”教练查克・戴利采取的方法是“休克疗法”。

  查克・戴利早就预见到了失败的结果。他素以“能够很好地管理球星的个性和自负”著称,但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他却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对球队作出调整。助理教练迈克・沙舍夫斯基说:“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是有意放任不管的。”

团队的力量

  事实上,戴利等待的就是这样一场失败。他要用失败告诉团队里所有球星:你们不是无所不能的。团队合作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戴利成功敲响了警钟,将整支球队唤醒。随后,对胜利的渴望取代了一切骄傲与自满。第二天,训练营的情况发生逆转,“梦之队”完胜大学生联队。在奥运会比赛中,“梦之队”每场得分均超过100分,轻松将金牌收入囊中。

  “梦之队”的变化正是个体与团队关系的一个缩影。

  应当承认的是,人类素有英雄情结,这也是商业大片总是偏爱孤胆英雄的原因所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人类社会诞生早期的狩猎阶段,还是在现今社会的职场中,团队合作才是常态。因此,讨论明星效应一定不能忘记团队这个大背景。而只要谈及团队,就得有分工,有主次,有配合。

  站在团队的角度看,一方面,团队是由个体组成的,团队整体能力有赖于每个个体的个人能力,如果个体能力太差,再厉害的明星也带不动;另一方面,无论团队整体能力强弱,都需要一个灵魂人物,普通团队需要明星,全明星队需要巨星,整个团队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运转,否则只会是一盘散沙。

  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其实也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提升个人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所在团队里的明星。第二个维度也是更高一级的维度是,当你有幸进入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要忘掉自己曾经作为明星的身份,在新的团队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重复第一步。

  这是每位明星的成长历程,也是合格明星的自我修养。其隐含的意义是,明星并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普通人有通过努力成为明星的潜质,而明星也要做好随时跌落凡尘的心理准备。这种动态平衡既是发展所必需的要素,也是稳定必须攻克的难点。

  所以,完整的结论是,我们真的、真的很需要明星,但是我们更需要一个有明星领头的、团结的团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江子扬)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