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转型后 居民咋花钱

尚怡达人 2023-12-29 86448人围观 电影票房投资汽车医疗老百姓

  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今年的储蓄情况较为稳定,但在个人消费侧重上与往年相比差异较大――

  消费转型后 居民咋花钱

  2023年的日历一页页掀过,人们形色匆匆,走过平凡抑或不平凡的一年。有人说钱难赚,也有人说钱难存;有人说要保障消费,有人说要多多理财。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营业净收入增长较快,人均消费支出为1953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到了年末,老百姓“花钱”的意向越发势不可挡,11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0%,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5.8%,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近两倍……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的过程中,消费方式也正在更新换代。

  回首这一年,天津居民在“花钱”的具体决策上做了怎样的调整?本期“今晚调查”通过网络渠道发起主题调查。数据显示,有计划的、集中式的消费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天津人更愿意把钱花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提升体验感、差异感、品质感。

  储蓄、消费表现较为稳定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300余名受访者中,七成多受访者的月均收入在万元以下,两成多受访者的月均收入在万元以上;约八成受访者月均个人消费在5000元以内,约两成受访者月均个人消费在5000元以上。

  在收入方面,今年个人收入增加的受访者占比仅有约两成(18.57%),个人收入变化不大的受访者占比近四成(36.81%),而个人收入减少的受访者占比超过四成(44.62%)。在储蓄方面,与往年相比,近六成(58.63%)受访者的储蓄情况较为稳定,其中极少数受访者的储蓄金额有所增加;四成多受访者的储蓄金额减少了,其中24.11%的受访者用以保障消费,17.26%的受访者用以增加投资。

  在个人消费方面,约半数(48.21%)受访者的个人消费与以往相比变化不大,33.22%的受访者正在减少个人消费,也有18.57%的受访者增加了个人消费。在个人和家庭的最大宗消费项目方面,日常基本开支是很多人(42.35%)的共同选择,此外购买汽车(12.70%)、住房(10.75%)也是常见的大宗消费项目,其他选项的占比较为分散。

  改善、提升生活开支增加

  今年的消费开支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40.68%的受访者增加了医疗消费,37.29%的受访者增加了交通消费和住房装饰装修方面的消费,32.20%的受访者增加了餐饮消费,30.51%的受访者增加了汽车相关消费。相对来说,部分受访者有意减少对娱乐(32.20%)、婚恋(30.51%)、数码产品(28.81%)、人际交往(28.81%)等领域的消费。

  综合来看,在生活必需品消费领域,47.46%的受访者维持了与以往基本持平的水准,27.12%的受访者降低了消费预算,25.42%的受访者增加了开支;而在用于改善、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领域,35.59%的受访者增加了开支,33.90%的受访者今年的开支没有太大的变化,30.51%的受访者则对消费进行了缩减。

  花得更少 过得更好

  王老师在高校担任辅导员,她的手机几乎从不会关机、静音,随时准备帮学生解决、协调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每一次寝室矛盾,学生们讲述的各种理由中,都包含一些由于金钱观念差异而引发的冲突。我们也很注意教育学生,不仅自己立身要正,也要更多地理解和包容同学之间的消费观差异。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也许一元钱就很有必要把账算清楚,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百元之内的开销都不当回事儿……”王老师介绍说,手机支付的便利性和可追溯性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实用,让同学之间均摊费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一些杂费账目也可以做到即时查阅,提前消弭了同学间的部分矛盾。

  据王老师观察,近年来的大学新生在日常消费方面变得更有主见了。“我是十几年前参加工作的,那时候我经常遇到某个学生跟着同学一起高消费,结果半个学期就花光了一个学期的生活费。这几年这类事情出现得少了,学生们都很会算经济账。我见过有学生用表格文档管理自己的日用品,也知道同宿女生会使用拼单购物的方式来节省开支。我经常会在放假前叮嘱学生出行的时候不要一味省钱、一定要注意安全……”王老师表示,大学生有经济头脑的表现值得赞许,在家长给予的生活费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支分配,能够确保学生“花得更少”而“过得更好”。

  时尚、奢品消费决策转向

  今年,66.10%的受访者减少了时尚类消费,28.81%的受访者的时尚消费与去年基本持平,仅5.08%的受访者增加了相关的消费支出;在奢侈品消费领域,也有50.85%的受访者减少了预算,32.20%的受访者增加了相关开支,16.95%的受访者维持了与去年相近的消费水平。

  调查结果还显示,近期购买奢侈品的受访者往往会优先考虑有无折扣(45.24%)、能否保值(42.06%)、以及产品质量(40.48%);而商品知名度(32.54%)和普及度(29.37%)的占比排序低于品牌定位是否符合身份及场合需求方面的考虑(34.13%);两成多受访者表示,奢侈品品牌需要有尊重中国消费者的诚意,才值得自己考虑购买。

  约半数受访者始终不认为奢侈品对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也有近半数受访者曾经认为奢侈品对自己的生活还有着比较重要的纪念意义,但其中超三成受访者认为这种纪念意义的重要程度眼下正在逐步降低。

  旅游、出行规划更加认真

  在旅游方面,51.79%的受访者今年尚未安排外出旅行活动,30.62%的受访者有城市周边旅行经历,14.98%的受访者完成了赴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只有少数受访者侧重赴海外的旅游。

  在旅游消费方面,今年42.37%的受访者消费金额与去年持平,32.21%的受访者减少了旅行方面的开支,有25.42%的受访者则增加了旅行方面的开支。

  谈到明年的计划时,50.16%的受访者维持过去的传统,29.31%的受访者降低了旅行预算,20.53%的受访者提升了的旅行预算。整体来看,大多数人愿意在旅游上花钱,却未必愿意为旅游多花钱、花大钱了。

  与半年前本版的统计数据做对比,计划在未来提高旅行预算和缩减旅行预算的受访者占比均有显著增加。临近新年,居民更加认真地考虑未来的旅行计划,无论预算出现怎样的变化,热爱旅行的部分居民都可能会在明年前往旅游目的地,实现自己的旅行计划。

  送娃辅导 精打细算

  张女士有两个孩子,对目前住房所在的学区、学校比较满意。“刚结婚那一阵子,我们被家里的亲戚催着,也跟风买了一处老旧小区的房子,想着未来让孩子去对应的学区上课。后来考虑到出行便利的问题,还是选择把房子卖掉了。”

  与其他家庭相比,张女士觉得自己给孩子报的校外兴趣班较少。今年秋冬季,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眼见着孩子班级里的同学三三两两地缺勤,兴趣班里甚至常常出现只有一两个孩子上课的情况,她就做主让孩子们暂时不去上兴趣班了。“我家给孩子‘报班’不多,整体来说损失不大。这段时间我让孩子在家里上一些网课,网课费用低,就是广告太多,一环套一环地推送其他课,有时候我得陪着孩子上网课。”张女士表示,孩子小的时候,自己也总想给孩子准备最好的衣物、生活环境;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需要规划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也越来越高,一些没必要的开支能省则省,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教育、房产投资趋向理性

消费转型后 居民咋花钱

  在子女教育消费应该占家庭总开支的比重问题上,今年的受访者给出了与2020年参与本刊抽样调查的受访者不同的答案。其中,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两成以内的意见占比从16.34%上升至25.41%,两成至四成之间的占比则从64.59%下降至41.37%,四成至六成的占比从15.18%增长至20.52%,六成至八成的占比从2.33%增长至12.70%,而曾经选择八成以上的少数意见在此次调查中直降为0。

  关于为教育投资房产的计划方面,此次调查中约三成受访者明确表示毫无兴趣。曾经在2020年的教育投资调查中获得约两成受访者同意的“房产不仅能确保孩子上好学校,还是投资,超出经济承受能力也要买”的观点,在本次调查中接近于无人点赞;即便是“选一个好地段,量力而行即可”的观点的支持者也从四成降低至两成多;坦诚买不起名校周围的房产的受访者则从一成左右上升至两成多;其他观点的支持者比例变化不大。数据显示,居民对教育、房产的投资规划更趋理性。

  日常、体验式消费前景广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表示,我们正在经历的消费方式的改变,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更发达阶段的象征。未来,家庭重要计划式的集中消费行为会越来越少见,而非仪式感、非重要性的日常化消费才是主流。

  “今年在消费趋势上有些特殊,比如旅游消费,人次回升迅速,但人均消费金额有所下降。大家所说的‘特种兵式旅行’,其实和以前海外旅行者通常选择的‘穷游’如出一辙。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消费行为必然发生改变,旅游也不再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一年一次特别重大的消费活动了,而是体验式的、找到和发展个人兴趣的方式,‘City Walk(城市漫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果大家越来越多地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日常消费中去,其实也会积少成多,对城市经济的活跃非常有帮助。”白雪洁表示,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本质上是靠多频次的小额消费来支撑的。随着未来消费走向成熟模式,消费会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那么差异化、多样化、“小而美”的城市消费场景,就会越来越受欢迎。

  白雪洁指出:“对于老一代消费者来说,每一笔消费都是计划性的,而无目的的、随机性的消费行为则比较少见,这与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可年轻人的消费往往是很随兴的,包括60后、70后退休后可能也会追随这种个性化的、随机的、有活力的消费潮流。百川入海,居民日常消费的亮点会成为城市的魅力、城市的标签。很显然,体验类的、愉悦精神的消费会不断增长;而大众化、普遍化的消费,相对来说增长的空间就没那么大了。”

  本报记者 张译丹


(责任编辑 :欧云海)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